《地上的那朵云》| 作家张捷如现场分享会圆满成功!

《地上的那朵云》

  现|场|分|享|会

图片

/////////

作者简介 

张捷如,曾为《ELLE》、《Vogue》、《Bazaar》、《HOW》、《周末画报》、《申江服务导报》、《上海一周》、《大都市》和《生活资讯》等报刊杂志特约撰稿人。文学及音乐爱好者,美国瑜伽联盟注册瑜伽教练,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政治系性别与国际关系硕士。曾任职于奥美广告、阿迪达斯、加拿大Yukon Zinc Corporation。

Continue reading “《地上的那朵云》| 作家张捷如现场分享会圆满成功!”

复旦飘来一片雲 — 加拿大复旦大学温哥华校友会、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读书分享札记

《博生美篇》撰稿人谢博生临场手机摄影并文字报道,原文链接

加拿大复旦校友会袁会长月初从纽约来讯,邀我参加他们与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联办的读书分享会。介绍复旦校友张捷如、董存发、张康清三位作家的新作。

Continue reading “复旦飘来一片雲 — 加拿大复旦大学温哥华校友会、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读书分享札记”

【活动邀请】读书分享会

由复旦大学温哥华校友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加拿大校友会联合主办,校友读书分享会将于2022年7月23日(周六)通过线下和线上联动方式进行。

参与协办的兄弟校友会有:
同济大学温哥华校友会
中山大学温哥华校友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温哥华校友会
上海交通大学温哥华校友会
河南师范大学温哥华校友会
山东大学温哥华校友会
广州大学加西校友会
中南大学加西校友会

Continue reading “【活动邀请】读书分享会”

【我们回来了!】2021复旦北美校友春节在线联谊会暨复旦北美新春讲坛

牛年来临之际,校友会祝大家牛气冲天,万事顺心! 复旦美国校友会(纽约)在连续四年主办了火爆纽约一票难求的复旦北大联合纽约春晚之后,2020年因疫情影响而临时取消;今年我们首次举办北美校友线上大联欢,将和华盛顿DC、北加州、大洛杉矶、多伦多和温哥华等地的复旦校友一同跨地域和时区向全球复旦校友呈现一场精彩绝伦的线上盛会。本次北美校友联欢将由复旦北美新春讲坛复旦北美校友新春联谊会两部分组成,我们将采用多种新颖的多媒体和线上互动技术,为全球的复旦校友献上一份精彩难忘的新春祝福!

本次活动的视频征集也在持续进行中,请大家看下文的链接投稿,展现我们北美复旦人的风采!

活动时间2021年2月20日(周六)美东时间 18:30-19:30 复旦北美新春大讲坛美东时间 19:30-21:30 复旦北美校友线上新春联谊会

活动详情请点击这里

校友新作 | 飘洋过海的母爱

作者:杨柳

夜深深,雨阵阵 ,到了睡觉时分,她却不能入睡,也不敢入睡。

刚打完 911 ,她向警察详细叙述了大致情况,母亲的年龄外貌特征等等,警察说他们会派人寻找,请随时保持联系。踏踏踏,焦急的脚步从这屋踱到那屋;喵喵,家养的小猫也竖起耳朵 ,随女主人不安地从这房跳到那房。

Continue reading “校友新作 | 飘洋过海的母爱”

喜报 | 温哥华校友荣获“我的父亲母亲”全球征文大赛二等奖

温哥华校友杨柳的《失散的父亲母亲》一文荣获 “我的父亲母亲”全球有奖征文大赛二等奖。

Continue reading “喜报 | 温哥华校友荣获“我的父亲母亲”全球征文大赛二等奖”

校友新书:《我的父親杜月笙》

▍簡介

親歷其境的杜維善以第一人身憶述往事,辨證坊間傳聞真偽,帶讀者進入當日歷史現場,看杜月笙隻身闖蕩上海灘,逐步成為名流大亨、民族實業家和金融家;姚玉蘭和孟小冬巾幗不讓鬚眉,成就聲譽與事業。啟發當代人,心懷希望,堅定往前走,努力唱好自己的人生大戲!

▍關於本書

作者杜維善生長於舊上海豪門、名伶世家,當過一晚上兵,沒有「子承父業」,而終成為台灣軟玉勘探地質師、中國和絲綢之路古錢幣收藏研究大家。親睹以其父杜月笙為主的黃金榮、張嘯林三位個大亨的成敗興衰,與以蔣氏為核心大家族的明爭暗鬥,與京劇名家梅蘭芳、孟小冬,書畫大師張大千,收藏家譚敬、孫家驥、張壽平等的傳奇交往。領風騷百年的風雲人物,親口講述杜家真實故事傳奇、父母為人處世精髓、京戲票友和收藏趣事,幾十幅首次公開的自藏照片,將徹底顛覆坊間概念,以饗讀者。

《我的父親杜月笙及杜府舊事:杜維善口述歷史》
作者:杜維善 口述,董存發 撰稿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關於作者

杜維善

杜月笙第七子,母親姚玉蘭。知名收藏家和古錢幣研究專家、上海市白玉蘭獎獲得者、上海博物館顧問。

董存發

畢業於復旦大學历史系,後攻讀MBA,從事金融業多年,積累一定財富後,致力於文字工作,採訪杜維善多年,堅持整理其口述。

活动回顾|“复旦经院全球校友会云讲堂”·加拿大(温哥华)

2020年7月19日,“复旦经院全球校友云讲堂” 加拿大(温哥华)站在ZOOM会议在线召开,并在bilibili直播平台同步直播。本次云讲堂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全球校友会和复旦经院加拿大(温哥华)校友联络处联合举办,邀请到加拿大多伦多枫华大视野教育顾问公司创办人邓春黎女士和京衡律师事务所温哥华分所主任律师、原京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丁涛律师主讲,并由复旦经院加拿大(温哥华)校友联络处主任袁永平校友主持。此次云讲堂两位嘉宾分别就疫情下加拿大留学情况和海外华裔与中国继承法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邓春黎:疫情对海外留学生及留学选择的影响

邓春黎女士首先对加拿大整体情况和我国出国留学状况进行了介绍。2019年我国前往加拿大留学人数再创新高,邓女士认为教育、种族融合、费用、工作机会、安全与移民因素等使得加拿大在留学选择中具有优势,近年来其在生活质量、女性平等、全球最好国家等榜单上的良好表现更是增加了其留学吸引力。

疫情期间,加拿大政府和大学推出了多个针对国际学生的利好政策,例如免于旅行限制令,被允许继续从事校内或校外工作且可工作超过20小时/周,2020年加拿大境内完成50%的课程可回国上网课且PGWP不受影响等等。此外,为了让在加拿大境外上网课的留学生尽快获得入学资格,加拿大移民部(IRCC)近日还宣布了有关学签(study-permit)申请的临时新措施。相比于美国,邓女士认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加拿大无论从公众健康方面,还是留学移民政策稳定性方面,都将更具优势。

最后,邓女士提出,后新冠时代在名校网课随手可得的情况下,出国留学仍然是有必要的。邓女士认为,“上课”在留学生活中只占一部分比重,出国留学,锻炼的是一个人从心理到实践的综合能力。没有谁在国外仅仅通过上课这一项任务,就直接拿到学位的,几乎每一个留学生的背后都有一部心酸史。但这就像一个蜕变的过程,痛并快乐着。

丁涛:海外华裔与中国继承法

丁涛律师从一个遗嘱相关的案例开始讲起,并分析了日常生活中对于遗嘱的错误认知。由于观念问题,很多人对于谈论生死和立遗嘱还有所忌讳,但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现实中因为没有遗嘱导致的财产受损、亲情隔阂甚至反目比比皆是,还额外给继承人带来了莫大的麻烦。丁律师认为,遗嘱是公民决定去世后将自己的财产进行分配的遗愿,其中必须明确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紧接着,丁律师分析了遗嘱生效必须的要件,并针对老年人没有完全行为能力、违反社会公德等影响遗嘱效力的情况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此外,丁律师还对遗嘱内容、遗嘱形式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丁律师认为,由于“见证人难”、立嘱人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等问题的存在,公证遗嘱在保证遗嘱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问题上具有优势。但公证遗嘱也存在一定风险。例如尽管公证遗嘱在公证处有相应保存,但那只是公证的形式要求而言,如立嘱人死亡,公证处是不知情的,也不会主动参与或出示遗嘱。对于此,丁律师建议将遗嘱交给律师或者自己信任而身体健康的其他亲属代为保管,或直接交给遗嘱对其有利的继承人保管。除此之外,由于并非所有的财产或内容公证处都允许写入遗嘱,公证遗嘱的适用范围被大大缩窄,因此丁律师建议将公证遗嘱与其他方式进行结合适用。

最后,丁律师围绕涉外公证业务问题进行了分享,并给海外华人做中国公证提出了几点建议,例如可通过海外联络点完成遗嘱公证,对于全球布局的资产则按照资产在哪里就在哪里设立符合当地法律的遗嘱等等。

两位嘉宾发言完毕后,对在线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至此,本次云讲堂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此次全球校友云讲堂受到了热切的关注,大家纷纷表示受益良多,并期待能够继续推出更多的线上讲座。

海外看战“疫”:加拿大华人投书英文大报 帮助读者更真实了解中国

“在加拿大的英文读者群中,这篇文章产生了蛮大影响,应该说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复旦大学温哥华校友会成员张康清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加拿大发行量最大的英文媒体之一《环球邮报》在2月7日少有地刊登了张康清与湖北大学校友李晓静、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校友王亚晶以及武汉大学校友程震宇四位华人撰写的一篇评论文章,呼吁加拿大发扬白求恩精神,关注支持中国抗击疫情,鼓励合作科研攻关。

  这四位均为专业人士的好友都非常关注中国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张康清说,前线医护人员面临物资严重紧缺的现状令他们着急。他们也投身筹款捐物的行动中,经过千辛万苦的采购、发货,更深感民间与个人力量仍显微小。

  他们希望呼吁加拿大政府和社会对中国的疫情阻击战给予更多重视和协助。四人商量后,决定以英文撰稿并向媒体投书。于是,张康清主笔,文章一气呵成。《环球邮报》也很快予以刊发。

  这篇文章说,中国正面临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中国政府已采取超常措施来对抗疫情。尽管床位、人手、药品和防护装备都紧缺,但医护人员坚守岗位,争分夺秒救治成千上万的患者。文章呼吁加拿大继续关注并大力支持中国抗疫,鼓励加中合作进行诊疗方法攻关和疫苗研发。

  张康清说,在文章发表前,由于加拿大也已出现感染病例,加国社会对疫情有一定认识,但关注度仍不足,尤其对中国医护人员面对的困难与挑战了解不够。因而文章就此更多着墨。

  一些参议员、加拿大前驻华官员等资深政界人士,尽管对文章的某些内容可能抱持不同意见,但仍转发或积极点评。一些致力促进加中交往的机构也对文章给予了关注。

  加拿大总理贾斯廷·特鲁多2月9日对媒体表示,因应中国抗击疫情所需,加方已向中方提供一批医用防护装备,并愿继续向中方提供相关支援。“当然不能将特鲁多的表态直接归结为受到我们文章的影响,”张康清表示,但相信此文能对加拿大社会提高对抗疫现状的认识或多或少起到促进作用。

  张康清说,加拿大相关卫生研究机构大幅增加对新冠病毒研究的资金投入,这些举措与文中的呼吁是一种契合,“大家都朝着同一方向在想、在做。”

  长期从事加中关系研究的张康清表示,自己对两国关系目前遭遇的困难也感到担忧。如今,中国暴发意想之外的疫情,加方若主动表达一些善意,也许会对两国关系走向产生正面影响。

  “中国政府在非常时期采取了非常手段。相信大家都可以理解和接受。”张康清说,如果疫情是在其他国家暴发,还真不知会如何应对。他相信,经过此疫,中国有很多东西可以总结。同时,全国资源支援湖北之举,也让他感动并感受到正能量。他最希望的是依靠大家努力,早日终结疫情。

  张康清认为,加拿大英文媒体此次对中国疫情的报道,总体相较以往的涉华报道更为客观,同时也较正面地报道了华人社区互助防疫抗疫等举动。他希望,自己与友人的文章能够帮助英文读者更真实地了解中国,更多关注华人社区。

  在《环球邮报》网站上,有读者在这篇文章后留言说:“如果我们有能力,希望向湖北医护人员伸出援手。”“有时间吵架,同时也要有时间记住我们共同的人性。”(完)

中新社记者 余瑞冬 ; 中国新闻网2020-02-21 10:56:42